蘭州幾木 大理州漾濞縣“五五模式”打開鄉村振興之門
時下,走進漾濞彝族自治縣光明村委會的雞茨坪村民小組,到處是來來往往的人群:工作組入戶調查、考察團參觀學習、游客觀景賞花、農家樂接待游客……此情此景,烘托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新氣象。 漾濞縣委、縣政府堅持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“三農”
時下,走進漾濞彝族自治縣光明村委會的雞茨坪村民小組,到處是來來往往的人群:工作組入戶調查、考察團參觀學習、游客觀景賞花、農家樂接待游客……此情此景,烘托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新氣象。
漾濞縣委、縣政府堅持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“三農”工作的總抓手,緊緊圍繞“20字”總要求,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同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、整治改善城鄉人居環境等重點任務緊密結合起來,注重基層摸索和頂層設計相結合,抓住雞茨坪成為大理白族自治州鄉村振興重點試點村這一契機,探索摸索出了“五五模式”工作思路,為推動農業轉型、農村發展、農民增收找到了“鑰匙”。
產業“五入”,戶戶奔小康
家住雞茨坪的龍梅斌,將自家的10余畝土地經營權流轉給石門關公司開發經營,收入80多萬元,從此告別了靠天吃飯的日子!拔疫到石門關公司務工,每年工資收入2萬多元。收入比過去多得多了,家里的生活更是一天比一天好!饼埫繁笙矏傊橐缬谘员。
核桃林里的雞茨坪自然村,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,發展鄉村旅游的優勢明顯。該村采取“土地入股、核桃樹入社、產品入網、院子入景、勞力入園”的做法,著力振興產業。目前,雞茨坪農戶承包期內的150多畝土地經營權流轉給公司進行合作,農戶收入達400多萬元。該村還將核桃樹入到合作社統一管護運營,依托核桃產業,村級集體經濟突破20萬元。村內成立了電商服務中心,2018年銷售額達200多萬元。以體驗“原生態之旅”為主題,打開“舊墻院”,使院子入景,讓村變美,景觀設計
,讓戶變靚,精心打造一批集休閑、度假、美食、民俗風情文化為一體的民俗客棧和農家樂。依靠公司帶動,周邊農戶75人實現就近就地就業,群眾增收180多萬元。
人才“五中”,家家有技術
鄉村振興,人才是關鍵。光明村委會主任魏定奎說,全村共有勞動力資源近800人,提高大家的技術技能水平,是村上一直努力做的事情。如今,村上已組建了人才庫,下一步將通過開展系列技能培訓,讓每家每戶的骨干勞力都掌握1至2門實用技術,為鄉村振興提供本土人才保障。
在人才振興中,光明村在做好“教學中育、群眾中培、企業中帶、社會中引”的同時,重點抓好“項目中練”。今年3月份,雞茨坪村民張會兵在家門口幫公司做活時,跟來自四川的師傅學到了一門砌石墻的“硬功夫”。等工程結束,順利“出師”的張會兵把學到的技術用到自家建設中,當起技術員,蓋了一小幢精致的石屋客棧。對此,大家都贊不絕口!白约鹤龅,就是喜歡!”張會兵十分滿意。
村民陳佳汝是一名大學畢業生。2018年,他放棄在外發展機會回鄉創業。陳佳汝動員父母拆掉自家庭院的圍墻,修建起了涼亭,綠化美化小院子,鄉村旅游搞得有聲有色。陳佳汝說,接下來,他還準備開辦民宿客棧和采摘園,增加游客在農家樂的體驗項目。
如今,光明村的優秀青年、創業帶頭人、泥石木匠等,紛紛發揮自身優勢,積極投身到家鄉的建設發展中。該村把熟悉“三農”工作、發展規劃和管理服務的高水平專業技術人才引進來、留下來,計劃實施農家菜烹飪培訓、鄉村旅游服務培訓、農村實用技能培訓和新型職業農業培訓等,全面提升村民的技能水平,拓寬就業渠道。
文化“五牌”,處處有鄉愁
光明村被譽為“萬畝核桃生態園”,成片成林的古樹核桃見證著核桃的發展歷程。核桃文化廣場上聳立著一對“情人石”,“阿云”和“阿林”相伴而立,向世人講述一諾千年、長相廝守的愛情故事……
“我們的基礎設施可以算得上好了,但文化軟實力相對薄弱!彪u茨坪村民小組長張會祥如是說。
問題找準了,說干就干。光明村打好歷史文化、核桃文化、民族文化、農耕文化和飲食文化“五張牌”,著力振興文化,園林設計,留住鄉愁。立足漾濞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這個優勢,講好云龍橋、唐標鐵柱、史迪威公路、博南古驛等歷史遺存背后的故事,挖掘開發好“商旅古道”的資源價值;開發古樹核桃品牌價值,守住中國最美田園、國家級生態旅游文化村、云南省旅游特色村、首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“漾濞核桃——作物復合系統”遺產地、全國美麗鄉村建設試點村等系列榮譽;開發挖掘彝族、白族、傈僳族等五個民族的風土文化,開發和保護好特有傳統民居、民族服飾、民族祭祀等優秀文化元素;開發挖掘好犁、耙、鐮、磨、牛等農耕文化元素,留住傳統農業文化;做優美食產業,推出核桃宴、卷粉、火腿、烤全羊等彝家美食,助力鄉村旅游。
生態“五有”,山山變金山
“我們一定要保護好這里的生態”“水不能再浪費了”“地里只能用有機肥”“保護好我們的山水,就是留給子孫后代最好的財富”……在光明村委會召開的村民代表會議上,村民們紛紛發言,表達保護生態環境的決心。
光明村位于蒼山西坡的腹地,生態良好,祖祖輩輩的光明人在這里繁衍生息,安居樂業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。為保護好生態,該村做到“五有”,即:“護山有隊”,組建護林隊伍,加強巡山管理;“管水有制”,成立管水委員會,加強村內水資源的管控;“種田有標”,在糧食、蔬菜、中藥材和特色畜禽的種植和養殖中,嚴格控制農藥使用、飼料喂養的范圍和標準,保證光明出產的食品天然、綠色、無公害;“植綠有責”,成立生態委員會,守好自家“責任林”“責任山”,植綠護綠責任到村到組到戶;“保潔有約”,成立垃圾清運公司,常態化、制度化落實“戶日常清掃、組定點收集、村定時清運”工作機制。以此“五有”措施,讓群眾真正生活在藍天白云下、青山綠水間。
組織“五聯”,個個爭先鋒
走進雞茨坪,黨員戶家門口都懸掛著“共產黨員戶”的牌子,非常醒目!包h員+農戶”全面推行,農戶有困難找掛鉤黨員已成為常態,黨員“零距離”服務群眾。
“我們的農戶都有黨員掛,支委、黨小組長分片包組連戶,讓大家身上都有責任、肩上都有擔子!惫饷鞔逦瘯h總支書記楊雪明說,黨總支深入推進“頂在前面,干在難處”行動,不斷提升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、凝聚力、戰斗力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,黨員帶群眾、群眾自覺參與,齊心協力投入鄉村振興的事業中。